读书没有什么关系。杨凡明白跟父亲多说也没有用,于是,有一天他偷偷地跑到学校去给自己报名登记了。父亲知道这事后仍不同意让杨凡去读书,就这样僵持了好几天,是学校老师见杨凡已报名读书却迟迟未来上课,以为出了什么事情,便跑到杨凡家来做家访。老师当着杨凡父母的面称赞杨凡,说这孩子思路敏捷,是一块读书的好材料,劝杨凡的父母支持杨凡读书。杨凡母亲是农村里最典型的那种贤妻良母型的女性,她心地善良,勤劳能干,几乎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花在这个家上。母亲听老师称赞杨凡,心中很是高兴,也不管父亲同意与否,便满口答应了老师,说:“凡儿,你明天早上就可以上学去了”。老师因为工作目的已经达到,也心情舒畅地回学校去了。
杨凡在四五岁的时候,那时奶奶仍健在,他曾多次听奶奶说过,多读书就能使自己有一个好前途,还有可能成为一名城里人。所以,杨凡从小就已经知道读书是很有用的。自从上学以后,杨凡一直发奋用功,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年年被评为“优秀学生”或“学习积极分子”。更为有趣的是,从读小学开始到博士生毕业近二十年,虽然其间曾就读于许多不同的学校,但是,杨凡一直担任着其所在班的班长,而且几乎未中断过。
读书对不少孩子来说都会感到辛苦,然而,在杨凡眼里,读书与上山砍柴相比,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没法比。因此,在日后的学习生涯中,每当遇到困难时,杨凡总会拿饿着肚子上山砍来相对照,从而进一步坚定了自己对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小时候,杨凡不明白为何农村人的生活会那样苦,为何一天干到晚,竟然连饭都吃饱。当看到城里人一个个细皮白肉,吃的穿的都明显地比农村人好得多,尤其是当看到城里人来到农村在农村人面前显示出高人一等的样子时,杨凡内心感到很纳闷,他想不透为何会如此地不公平、不平等?因此,现实生活对杨凡所造成的最原始冲动就是,希望自己能有朝一日也能成为一名城里人。
实际上,这也是杨凡小时候一直全力以赴为之实现的一个最大理想。杨凡性格中继承母亲的要多些,虽然他从小就非常勤劳肯干,不怕苦不怕累,但同时杨凡从很小时候开始也就明白,农村人的这种苦难生活实在不是人能过的,尤其不是一个心中充满着理想和抱负的人所愿意过的。杨凡从小就有些害怕,害怕有朝一日自己像父母那样无意义、无价值地活着,因此,他一直想方设法避免这种情况在他身发生。
杨凡仍记得自己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班上一下子来了两名插班生,一名叫肖玲,一名叫徐建霞,她们都是从城里来的。据说,她们来到农村主要是由于其父母的家庭成分不好才被下放到农村来劳动改造的,其父母在下放劳动期间的工资只能领到70%。可即使如此,在小杨凡的眼里,她们就像来自天堂的人一样。徐建霞一到班上没多久老师就让她担任了班上的学习委员,她们不仅肤色白润长得好,穿得好,而且学习成绩也远比班上其他农村子弟好得多。她们的父母常会到学校来探望,了解学校环境和孩子的学业进展状况,有时还会与学校老师们聊天。
杨凡明显地看得出,几乎所有老师都对徐建霞和肖玲的父母很是尊重,而他们之间的互动,也总是毫无顾忌地在校园内随时随地进行着。有时,大人之间谈得兴起时,老师还会分别把徐建霞或肖玲唤过去,每当此时,她们总是会很有礼貌地先叫一声“老师好”,然而自动地站在老师一边。老师则会做出很是关爱的样子,用手轻轻地抚摸着她们头,然后向她们的父母称赞二人是如何懂事有礼貌,学习成绩也是如何怎般地好。二人的父母每当听到老师们的称赞时,总是会露出一副谦逊而又愉快的笑容,说:“这都是你们老师辛勤教育的结果,太谢谢你们啦。”其交谈气氛之投机和融洽,常令杨凡羡慕不已。
小时候,杨凡常想,为何同是做父母的,可自己的父母却从未关心过自己的学习情况,而且,不仅如此,父亲曾三番五次地要自己放弃读书回家同他一道务农,还说,多一份劳力就多一份收入。那时,杨凡不明白,为何同样是人,但其观点、态度及生活水准却是天壤之别。
而且,更令杨凡感到受刺激的是,同样是学生,老师们总是对徐建霞和肖玲她们显得特别照顾些。上课提问时,常常是找她们回答,上劳动课时,则总是有意让她们干些很轻很轻的活。她们的校园生活也总是无忧无虚的,仿佛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有“忧愁”二字似的。为此,杨凡曾不止一次地幻想过,要是自己能变成她们、自己的父母也能变成她们的父母一样那该有多也好啊!
杨凡从小就是个很要强的孩子,为了使自己的成绩能超过徐建霞和肖玲她们,他一直暗暗地发奋苦读,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没多久以后,每次班上考试,杨凡的考试成绩均已远远超过她们二人了。这令杨凡想到,农村孩子的智商并不比城里孩子低,只要勤奋努力,一样能取得好成绩。明白这一点,对杨凡日后的人生之路,影响很大。
作一名学生,优异的学习成绩往往能成为受同学们尊敬的本
分卷阅读33
同类推荐:
你男朋友下面真大(校园 np 高h)、
顾先生和顾太太、
房事(H)、
我家沙发不对劲【H】、
被投喂的N种姿势(穿书)、
当剑修穿进无限流[无限]、
被茶艺反派盯上后[快穿]、
催眠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