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包间。
入眼的,是雅致的单间。
偏向日式风格的榻榻米设计、下陷式的设计,脱鞋后还可以把腿放在
屏风、插花、字画,一样不少。
这种浓厚的日式‘小家碧玉’的清新风,少了普通国风的厚重、典雅,多了一点随意、清淡。
不得不说,种花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块是被脚盆鸡那边拿捏的死死的。
茶水,是店员现磨的抹茶。
苦是真的苦,但作为茶水去品鉴的话,也算是可圈可点。
有一点青涩,有一点回甜。
李子千与墨楠北喝了一口后,两人脸上均浮现出了微妙的表情。
请恕他们是个俗人,理解不了这种苦涩,墨楠北毫不犹豫的问服务员要了杯牛奶后,把这茶水混合了进去。
喝着自己调制过的,带有抹茶味的牛奶,墨楠北脸上的表情好看了许多。
不过喝着抹茶,又想到了自己先前关于非遗的调笑联想,她忽然间想起来了之前看到过一篇关于抹茶的文章。
理论上来说,抹茶是一种工艺特殊的绿茶。
以前,它的名字叫末茶。
隋唐时期,种花家就开始流行蒸青绿茶,制作方法与今日如出一辙;这种茶叶干燥后需压制成型,饮用前研碎成粉末。
宋代,末茶文化达到空前鼎盛。
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详细记载了末茶的制造方法:
将新鲜茶叶当天蒸煮,再研磨成半固态的茶膏,进而压制成固定形状,烘焙脱水后储存,便是“片茶”。
将片茶以复杂工艺制作成的“团茶”,还能加入各种香料、涂上金银重彩,名曰“龙凤团”,据说价值连城。
无论是片茶还是团茶,饮用前都需要以茶磨,快速碾成末茶,用滚水冲开并搅拌成糊状。
银为上,不害茶色,不欲久,恐害色。
这个过程叫“点茶”。
《大观茶论》强调,点茶者需手持竹制茶筅,以一定规律、力道和技巧转动手腕,快速并有韵律地搅拌茶汤,直到茶碗内泛起“汤花”——白色的茶沫。
茶沫的颜色、形状和厚度,在宋代被上升至审美层面,成为茶道中的文人意趣。
末茶、点茶过程与欣赏汤花,三者构成了古代中式茶道的精髓。
由茶本身,衍生到饮用过程,并上升至审美情趣。宋代,茶道极盛,还要比拼茶色和制作技巧,便是“斗茶”。
有记载称,每逢清明前后,新茶初市,斗茶者络绎不绝。人们三五成群,一斗汤色,二斗水痕,名流雅士与街坊走卒比肩继踵,热闹非凡。
明代以来,在生产力升级和饮茶方式变革下,逐渐演变成现代绿茶。
抹茶因技艺复杂、效率不高,于是被逐渐淘汰、遗忘。
但它东渡海外,以日式绿茶在海外独自生存着。
末茶在东渡日本后被写作“抹茶”。
十三世纪,日本僧人南浦绍明来到杭州径山寺学习宋代径山茶宴,回国后在上流社会引发风潮。
十六世纪,日本茶家千利休承袭古人,总结并发展了新的末茶饮用风格,日本茶道正式诞生。
被绿茶取代的末茶,而后败走东瀛后默默改个名字,摇身一变成了日本国粹。
直到现在,因为宣传以及文化宣传的关系,趋之者若鹜。
和风、匠心、传统。
看到抹茶就有一种,满满的侘寂、幽玄、物哀、凄美。
用文章的话来说,这就是‘历史与商业携手,在末茶身上开起了玩笑’。
文章主要以科普的性质讲解了上述内容,不过最主要的还是宣传种花家某几片绿茶种植基地。
不过,让墨楠北记住这篇文章除去交研究作业论文取材以外,还因为
种花家有一种非遗叫脚盆鸡。
所以,自家的淘汰品成为了别人家的国粹。
为什么莫名有一种,‘我的宝到你那里竟然都什么都不是了!’的委屈感。
哄堂大笑了家人们。
墨楠北脑中调笑的同时,在等待服务员上菜的时候,也把这个很微妙的‘笑话’带上了她个人讲故事的风格,讲给了李子千听。
论绿茶取代末茶,末茶隐姓埋名远渡东洋蛰伏几个世纪并最终回归复仇带着新的身份惊艳了所有人的故事。
李子千:……
对于李子千而言,听完了整个过程后他表示:
墨楠北能记得住这种东西,算她牛逼。
但是这个吊人奇怪的形容方式,让他有一种在听什么三流搞笑小说的错觉。
“话说你平时会喝茶吗?”,墨楠北忽然对着李子千问道。
“不会。”
“哦,我偶尔的话会喝,就觉得水没有味道的时候。”
李子千:?
“你要不要听听自己在说什么?”
“我听得很清楚啊!矿泉水就是会比白开水甜啊!家里面没有矿泉水的时候,我就烧水泡茶喝了啊!”
“哦。”
“否。”
“……”
“话说,今天好像会下雨。”,翻着手机的墨楠北对着李子千说道。
“嗯?那挺糟糕的。”
“嗯?为什么?没带伞?”
“不止,就是单纯的不喜欢下雨天。”
第230页
同类推荐:
穿书之欲欲仙途(NP)、
嫁姐(姐弟骨科、1V1)、
城里来了一位县太爷、
如影随形、
逢莺为幸(民国先婚后爱)、
老师,再来一次、
淫神 (高H原神同人)、
淫液香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