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梳理货品。
王经理说:“我和小许商量过,你们场地够大,第一次上货,我给你们按照乡镇供销社的标准来,吃的、穿的、用的一应俱全。”
“王经理,谢谢您的好意,但是也不需要那么全啦。”
校嘉华取出钢笔,在纸上勾勾划划,“调料和洗化是必须品,要多一点。搪瓷品和铁农具适量。布匹只要鲜艳的,暗色的少一点。粮食只要白面和好米。木、竹制品,不需要……”
“这么挑剔?”许主管不太理解,“为什么不要黑灰布料?不要粗粮和竹子木材做的东西?这些在镇上还是畅销的。”
“目标客群不一样的。”校嘉华笑着说:“镇上有工厂、工人,农村就只有农民。老乡们只有过年,或者相亲结婚时,才买布做新衣服,平时都穿旧的。甚至有些老人,家里还有织布机呢。”
“明白了,高粱玉米面什么的,你们肯定也不缺。”
“是,至于竹制品,山上有竹林,村里有木匠……”
校嘉华最后总结:“城镇人口多,大家手上都有工资,供小于求的情况下,什么东西都好卖。但是农村人数有限,而且地点固定,铺货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供销才能转得开呀。”
王经理赞叹:“受教了,看来我们只有城镇经验还不行,以后想开发农村市场,还是要多考察、多调研。”
许主管看着被七改八改的清单,脸色不太好。
“哼,校同志没干过采购,甚至没干过营业员,这样铺货行不行,谁也不知道。”
校嘉华也不辩解,只谦虚道:“许主管说得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还是要等开业了才知道。”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听起来很有道理,你在哪本书上看到的?”梁高峰突然问。
“呃,好像是《光明日报》的评论员文章?”
“什么时候刊登的,我怎么没看过?”
“具体哪一期,我也忘了。”
校嘉华打着哈哈,继续和许主管核对货品。
谨言慎行,谨言慎行,她默默告诫自己。
.
中午,梁高峰掏出粮票,要请校嘉华去国营饭店吃饭。
校嘉华婉拒:“谢谢梁同志的好意。我要先去一趟新华书店,给我儿子买一些学习教材。”
“什么?你已经结婚了,还有孩子?”梁高峰难以置信。
校嘉华也不瞒他,“嗯,毕业就结了。”
“结婚了?为什么你还住在青河村?丈夫是什么样的人,他对你好吗?”
校嘉华用不悦的眼神提醒他,这些问题逾矩了。
“对不起,笑笑,我只是觉得你太小了,才刚毕业,不该结婚这么早。”
“结婚是因为遇见合适的人,而不是因为年龄的大小。”
校嘉华再次提醒他们的关系,“希望梁同志,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多多指教。”
新华书店距离供销社公司并不远,为了节省时间,校嘉华还是花五毛钱,坐了趟人力黑三轮。
县城的新华书店修建得非常气派,整整两层楼。
一楼开柜售书,大桌子间隔排开,上面摆满了各类书籍。
读者们个个穿着绿军装、中山装,干净又体面,围着桌子,小心翼翼的翻阅图书。
大家都屏息凝神,看得非常投入。即使人来人往,也没有发出一丁点噪音。
买书是不需要票的,校嘉华依照白恪言的清单,很快选好书。
去结账的时候,两个带着红领巾的小学生,从外面跑进来,不小心撞到她。
“对不起,姐姐。”红领巾立即轻声道歉。
不能制造噪音,两个小朋友又是鞠躬、又是作揖,眼神非常诚挚,非常有礼貌。
校嘉华摆摆手,笑着用嘴型说“没关系”,内心却非常震撼。
她注意到,两个小学生脖子上挂着借阅证,手里捧着绘画版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刚刚,校嘉华也想买这套画册,想拿回去教育校大宝,人生要“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但是带袖章的营业员告诉她,这套书的简绘版,只能去二楼借读。
而新华书店二楼的借阅室,只对本城户口的人开放。
一张小小的借阅证,无形提示着她,城市和农村的距离。
校嘉华上辈子出身魔都,比任何人都清楚,“无产”和“有产”的差距。
这一世,她似乎看破红尘,只想在青河村偏安一隅,混吃等死。
但现在,她意识到,如果想让校大宝和小石头有更好的未来,就要孟母三迁,给孩子更好的成长环境。
她必须想办法进城,在合适的时机。
.
买完书已经来不及吃晚饭,校嘉华一边往回走,一边用早上从家里带的干粮充饥。
路过巷口,她撞见一个老太太,挎着篮子,正紧张地东张西望。
老人很瘦,早早地穿着旧棉袄,裹着头巾、缠着小脚。
瞧她打扮,十有八、九是郊区的农民。
似乎判定校嘉华面善,老人撩起篮子上的毛巾,战战兢兢地开口。
“姑娘,您要不?”
她小声问着,两只小脚还在不安地晃动,似乎随时准备被拒绝。
校嘉华看了一眼竹篮,满满的都是山货和零嘴,有杏仁、松子、牛肉干什么的。
这年头投机倒把是不允许的,校嘉华并不想给自己惹麻烦。
她不爱吃零食,但大冷的天,老太太挺不容易的。换两斤回去,积德行善,也给校大宝和小石头解馋。
老太太
分卷阅读28
同类推荐:
抱养的幼女、
丝袜淫娃女教师 1-26、
七零霸道村长爱上我、
我在无限游戏搞基建[无限]、
(还珠)如果、
坐享八夫、
耽美 真命小和尚、
飘飘欲仙、